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或呼吸衰竭,气管切开能有效的开放气道,改善症状,有利于下一步的治疗,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。气管切开术通过手术分离皮肤、皮下、颈前肌肉及甲状腺,暴露气管软骨环,一般在2-4气管环造疼,气管插管放置子造麼口以通畅下气道。气管切开术后能出现出血、局部或肺部感染、皮下气肿或纵膈气肿、气胸等并发症,因此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,术后护理是一个连续、细致、多人合作的过程,良好的术后护理有利于患者恢复,减轻肺部感染,避免气管插管内干痂形成,避免气道梗阻。
1、环境
将患者安置于安静、清洁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,室温保持在18-22°C,湿度保持在50-60%,气管套口覆盖2-4层温湿纱布,室内经常洒水,或应用湿化器,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,限制探视。
2、体位
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,以利于气管分泌物排出,但要经常转动体位,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;无禁忌症者抬高床头30—45度,给病人翻身时,应尽量使其头、颈、躯干处于同一轴线,防止套管旋转角度太大,影响通气而致室息。
3、妥善固定
气管切开后缚带一定要结死扣,妥善固定,松紧以容纳一指为宜,以免过紧影响呼吸、过松脱出。
4、保持气道通畅
气管切开的病人,咳嗽排痰困难,应及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。如果出现大量痰痂堵塞引起患者呼吸困难,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明显痰鸣音,可及时取出气管内套管,气管内点碳酸氢钠溶液及吸痰改善症状。
正确的吸痰方法能减少气管内壁黏膜损伤,减轻肺部感染及局部干痂形成。医护人员操作中也应加强自身防护,避免医源性感染。
5、充分湿化
正常情况下,通过鼻腔的空气到达肺部后,空气湿度能达到98%,而对子气管切开的患者,每天呼吸时从气管套管直接蒸发的水分多达1000ml,气管套管内壁容易形成干痂,因此应加强气道湿化。
(1)间接湿化法:
生理盐水100ml,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一5ml,每日总量约200ml.湿化液每日更换。
(2)持续湿化法
将湿化液缓慢滴入(泵入)气管内,滴速控制在4~6滴/分钟,每天不少于200m1。
另外,气管套管口覆盖湿纱布或使用人工鼻也能改善气道湿度,文献中也提到全天24小时持续雾花及喷雾疗法湿化气道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。
6、预防局部感染
气管内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2次,取出时应轻柔,沿气管套管弯曲方向取出,避免刺激气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。
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,每日消毒切口及周围皮肤并更换切口处纱布,保持纱布清洁干燥。
每日给病人口腔护理2次。
7、心理护理
对于清醒患者,要关心体贴病人,给予精神安慰,患者经气管切开后不能发音,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,预防病人因烦躁而自己
将套管拔出,必要适当约束。
8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
注意观察病情变化,皮下有无气肿、呼吸困难是否加重,如病人皮肤发绀、出冷汗、血压下降等情况,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,认真做好护理记录。